傾城之戀 ~ 一九四三短篇小說集一

 

一、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瑛。

(一)顯赫的家世

祖父張佩綸,祖母為李鴻章之女李菊耦。母親黃逸梵,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軍門之女,清秀有才華,崇尚西洋文化。家族曾顯赫一時,1920年張愛玲出生時已沒落。

(二)生平大事記:

l  1921年出生於上海

l  1939年赴香港大學唸書,遇到日軍攻擊,留學夢碎

l  1942年回上海,開始職業作家生涯

l  1943年發表《金鎖記》~1945年,創作不斷。此期作品收入《傳奇》〈沈香屑–第一爐香〉為第一篇作品–初期

l  1944年與大她十五歲的胡蘭成結婚

l  1952年離開大陸到香港之前寫了《十八春》《小艾》為轉型期作品,之後寫了《秧歌》《赤地之戀》–中期

l  1955年移居美國紐約和胡適晤面,寫《怨女》《半生緣》–晚期

l  1956年與美國作家賴亞結婚

l  1961年唯一一次台灣之行由王禎和陪同

l  1967年賴亞去世,獨居至1995年過世

(三)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

一是她父親,十八歲時將她監禁,並在她患痢疾後見死不救,使其從此身體虛弱,甚至晚年的病症都可追溯到那次災難。二是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傷了她的心。三是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在婚前剝奪了她作母親的權利和樂趣,而且因墮胎使她的健康受損害。

(四)作品

 

l  短篇小說:《封鎖》、《心經》、《色,戒》( 2007年被導演李安搬上銀幕,影片與小說同名,並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l  中篇小說:《金鎖記》(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第一爐香》、《傾城之戀》(曾改編成電影與舞台劇)、《紅玫瑰與白玫瑰》(曾改編成電影)、《同學少年都不賤》

 

l  長篇小說:《秧歌》、《半生緣》(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舞台劇、電視劇)《赤地之戀》、《怨女》(曾改編成電影)

 

l  散文集:《流言》、《惘然記》

 

 

 

二、建議閱讀角度

 

(一)文字中流露出民國初年的語言特色,呈現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筆法。

 

(二) 在當時充斥反共抗日、正面積極、刻畫大時代的文潮中,是難得刻畫市井小民,呈現虛無荒涼的文風作品。

 

(三) 人物特色:她用一支柔情冷筆,刻畫了一群舊式婚姻原生狀態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男權主義對女性的盤剝和壓迫。

 

(四) 受到身世和童年家庭的影響來,張愛玲的小說裡表現出一種蒼涼的意象,且多以悲劇收場,但這灰色蒼涼的情調,卻成了她獨樹一格的風格。

 

 

 

三、張愛玲語錄

 

l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l  最可厭的人,如果你細加研究,結果發現他不過是個可憐人。

 

l  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  

 

l  錢太多了,就用不著考慮 ; 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

 

l  很多女人因為心裡不快樂,才浪費,是一種補償作用。例如丈夫對她冷淡,她就亂花錢。

 

l  裝扮得很像樣的人,在像樣的地方出現,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

l  教書很難 ─ 又要做戲,又要做人。

l  這幾天總寫不出,有如患了精神上的便秘。

l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

l  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 ; 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

l  替別人做點事,又有點怨,活著才有意思,否則太空虛了。

l  一個人在戀愛時最能表現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質。這就是為甚麼愛情小說永遠受人歡迎 ─ 不論古今中外都一樣。

l  最討厭的是自以為有學問的女人和自以為生得漂亮的男人。

 

四、討論

討論一、如果你是「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你會怎麼抉擇?

討論二、你同情曹七巧嗎?你認為她是咎由自取,亦或是傳統父權主義下的犧牲者?

討論三、哪一篇是你最喜歡的故事?為什麼?

討論四、張愛玲筆下的人物性格十分鮮明,你生活週遭有這樣的人物典型嗎?

討論五、李氏族人批評張愛玲將家族的私事寫進小說中,對此請談一談你的看法。

 

五、延伸閱讀

(一)作家身影:張愛玲http://www.youtube.com/watch?v=h8zdJxo-bZ8:

此影片對張愛玲的描述最為中立

(二)她從海上來:公視張愛玲傳記

(三)胡蘭成:《今生今世》:迴腸般寫初識張愛玲、兩人平淡有真意的交往、訣別、別後絲連的裊裊餘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友緣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