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和尚遇到鑽石

 

導讀: 嵇元娣

 

我沒有讀過金剛經,其實正確的說法是我沒有讀過任何佛經,所以我完全不能夠了解佛經跟做生意有什麼關係,更準確地來說金剛經對做生意對賺錢有什麼實質影響?

我思考著該怎麼準備導讀資料. 我決定從金剛經入手所以沒有直接讀「當和尚遇到鑽石」這一本書,在讀了好多遍金剛經之後我又不止一次閱讀了其他幾部佛經,而且必須承認我還是不懂在經書中讀到的「空」對賺錢到底有什麼直接的影響?接著我反覆閱讀「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再回去仔細體會金剛經,終於我可以導讀了。

作者:
麥可.羅區格西 ( Geshe Michael Roach) 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在人生軌道正要完美展開的時候,面臨親人接二連三驟然離世的沉痛打擊,而對生命產生迷惘,於是飄洋過海到印度,進入達賴喇嘛駐錫的「色拉寺」研讀佛學,想要了悟生死,並於1983年落髮為僧,經過將近20年嚴格的訓練和考驗,終於在1995年獲頒相當於佛學博士的格西學位〈Geshe〉。

麥可.羅區的上師肯恩仁波切( Khen Rinpoche) 要求他回到美國,將佛教教義特別是《金鋼經》的智慧運用到商場上,接受入世考驗,

麥可.羅區格西 ( Geshe Michael Roach)是第一位把學佛的經驗、佛法、佛經的道理,有條理的運用到經營管理上,而且運用得深刻成功。從一個身上只有七美元的出家人,成為賺了2.5億美元的企業家,他把紐約安鼎國際鑽石公司高價賣給巴菲勒,開始專心演講和行善.
[
為何寫這本書]
首先,他提到「內聖外俗」的生活態度,

第一個原則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賺錢。

第二個原則是,我們應該能夠享用金錢。

第三是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
佛學講求「追求清靜自性心」,羅區講得很清楚,就是在第二章「金鋼微妙意」中所言:其實明白事物的潛能、他們的終極自性有二種方法。

  1. 藉由閱讀像本書一樣的解說以明白這種自性,然後坐著用心思考它的解釋,一直到能夠瞭解並且使用這份潛能為止。

  2. 進入甚深禪定,以心靈的眼,親眼目睹這份潛能。

    [金剛經的緣起]
    第三章提到金剛經的緣起,對想看這本書但卻尚未讀過「金剛經」的人來說,我建議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去了解這本佛學重要經典。用超脫於宗教的心情去探索這一部古老智慧的經典。
    [
    空的真義]
    一般人對佛法所謂的「空」字有相當大的誤解,作者在書中把「空」闡示為「中性」,就是說人、事、物本身並沒有好、壞,或利、弊,全憑我們看待那件人、事、物的觀點而定,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行動() 、說話() 、思考()的時候,就植入了銘印( imprint 身、語、意的種子,就是我們說的業) 我們的心就像是敏感的底片,無論行善或是為惡,都會在底片上留下影像,等到種子成熟開花,將使我們對原本「空」的中性世界產生觀感,這就是「空」的真正涵義。空不代表「了無意義」,也不是「努力不去想任何事情」,諸如此類的想法都不是「空」。我們一生會遭遇一些好事或壞事,但那些事情本身並沒有好或者是壞的特質。你認為辦公室裡的討厭鬼,在另一個同事或者他的家人、妻子或兒女的眼裡,說不定是一個非常令人喜歡的偉人,證明他本來是沒有具有「令人討厭」的特質,而特質本身也不會自動在他人面前展現出來。或者說他們如同空白的螢幕,不同的人從螢幕上看見不同的事物。
    進一步講,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我們把一個同事看做是一個討厭鬼或是一個開心果,都繫於我們自身的觀感。
    [
    心之銘印]
    作者用「心之銘印」(imprint)來討論佛教對「業力」的觀點,我覺得非常淺顯易懂。第五章談到很多這種概念。
    「好」「壞」感受的銘印有三種植入方式:當我們行動()、說話(),或者思考()的時候,就植入了銘印。這就是所謂身、口、意的種子。
    我們所遭遇、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或「空的」。無論我們從事件中獲得令人愉快的或令人討厭的感受,那感受並非來自事件本身。更確切地說,那些感受來自於我們本身,而且非我們所能控制。
    關於銘印如何開花成熟,羅區提到四個規則:
    一、經由銘印所生成的感受,必須與銘印的內容相符。
    二、銘印停留在潛意識裡的時候,它的強度不斷地增強;直到它茁壯成熟,迫使我們經歷一些好或壞的感受。
    三、從來沒有好或壞的感受,除非引發感受的銘印已經先植入心中。
    四、一旦銘印被植入心中,它必定產生一種感受;沒有一個銘印是白白不起作用的。
    作者以三個採購人員的實例說明銘印的作用,甲福至心靈,撥了一、二通電話,輕而易舉地達成使命;乙必須多打幾通電話,多費一些力氣,但最後還是完成任務;丙呢?他費了所有的力氣,還是沒能達成任務,基本上丙是失敗的。
    為什麼三個人接受一樣的任務,卻有不一樣的結局呢?讓我想起十多年前一位老師講過的一句話︰「不是你這種人,不會遇到這種事。」原來竟是那樣契合。就因為我們在過去所銘印的大小事件,今天一一顯現而成為我們的果報,這一切都不能歸責於他人,都要我們自己去承受的。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企業也這樣。
    在商場上,企業常會碰到一些失利的狀況,例如︰業績不佳、財務失靈、員工跳槽等,通常都是許許多多微不足道的負面行動與思想累積起來的結果,例如小小善意的謊言、吝嗇等負面情緒的爆發,原本微小的銘印,最後會長成巨大的銘印,如同盤根錯節的橡樹。而這正是企業失敗的原因。
    企業各層的決策者都必須體認這一點,尤其是越高層的人,所產生的影響力越大,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一個念頭、一個決定間,是不是銘印了什麼將來會是負面情境的種子呢?
    [
    商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七章列舉了46個典型的商業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作為主管人員另類的思考,幫助人們用從來沒有過的思維方式去面對一些問題。
    尚未接觸佛法的人,或許對作者所提的解決方案無法完全認同,這可能是你開始接近佛法的切入點,如果機緣到了,建議你去讀頌金剛經,裡頭或許有你想要的答案。
    [
    六時書(tundruk)的概念]
    第八章開始談到具體的行動方案,首先,麥可.羅區引用西藏「六時書」(tundruk)的概念,設計了在企業管理裡頭的追蹤紀錄系統,讓人們自己來管理自己。管理過程中,沒有指責,沒有責備,也沒有懲罰,只是客觀的紀錄一些數據,而這種做法可以推演到各個管理層面,包括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六時書的用意不是在提醒你做錯了什麼,使你感到罪惡愧疚。聽說藏文裡頭沒有用來表達「罪惡愧疚」的字眼,最接近的意義也不過是「理性的懊悔,下定決心改頭換面」。
    第八章末附錄了六時書的紀錄原則與範例,值得我們學習著去做。
    看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袁了凡在棲霞山聽了雲谷禪師的開釋後,使用「功過格」將每天做的善事、惡事,一一紀錄下來,一件一件地改過向善,自我精進,後來終於跳脫出命運的桎梏。我覺得「六時書」與「功過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
    學習靜坐獨處] 
    第九章「在寧靜中安頓生活」教導我們「獨處靜坐」,他建議在清晨的某一段時間,在家裡找一處靜謐的處所,移除所有可能的干擾來源,就可以開始靜坐了。
    靜坐之前的第一件事,即是清潔打掃。西藏智者之言︰當你慢慢地幹活、清理打掃之際,你應該觀想,這是在清靜你的事業、你的生活,以及你的心。
    作者非常詳細地教導我們如何靜坐,同時指出,「持之以恆」是很重要的,不然無法發揮作用。他說從開始靜坐一直到結束靜坐,你將經歷一連串的心智鍛鍊活動。
    靜坐不是什麼都不想,是要有意識地將寧靜的心轉向你所面對問題。在靜坐最後,你要觀想自己是一個最有成就、最有智慧、最具慈悲的人。要觀想自己已達成目標,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人。如此,在你心中留下強烈的銘印,督促你在未來達成目標。
    如果持之以恆地紀錄「六時書」,並且在晨間修持靜坐,你會發現,你所面臨的問題一個接一個遠離消失,原本令你惱怒的人轉而成為你的朋友,或調職或另謀高就。你的週遭都是你喜愛的人,在工作上互相激勵,共創成功。靜坐讓你的心更加滿足,更加平靜沉著。
    [
    如何照顧你的心]
    書中教導我們如何照顧我們的心

    首先界定「煩惱」的意思是「任何干擾一個人平靜心境的情緒」。

    六種煩惱危害最大︰
    一、「貪」︰用錯誤的方法喜愛事物。
    二、「嗔」︰用錯誤的方法憎恨事務。
    三、「癡」︰不瞭解事物真正運作的過程。
    四、「慢」︰驕傲。
    五、「疑」︰怠惰懷疑真理。
    六、「惡見」︰錯誤的見地。
    第十章有一個很好的關於處理情緒控制的例子。辦公室裡常發生的因誤會而產生的爭執,一般都導致爭吵、憤怒、失和及仇恨等負面情境。在過程中,如果你能夠運用古老的智慧平息剎那間的憤怒,你已經拯救了自己免於無量的痛苦,避免原先應遭遇的災禍。
    例子是說同事間克制爭吵與指責,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討論因誤會所產生問題的解決之道,結果不但解除了原來存在的困擾,還因此開創了新的商機。聽起來不可思議,卻又容易做到。
    書中特別以金剛經提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意義,教導我們應如何用更客觀(在金剛經中指的「無住相」)的心境去看事情,如此常會產生更高的智慧(清靜心),才能用更好的方法去解決事情。他引用古老的印度佛教經典的偈頌,讓我們更清楚「煩惱」的本質︰
    假若困境可解,
    何必心煩意亂?
    假若困境無解
    鬱鬱寡歡又有何用?
    [
    圓圈日(circle day)的觀念]
    第十一章介紹一個嶄新的「圓圈日」(circle day)的具體可行構想。麥可.羅區要我們在一星期裡頭空出一天作為「圓圈日」,將自己圈起來,保持靜默,使用生命中稀有、珍貴、不可取代的時光,進入心的寧靜,尋找人生和事業挑戰的深沉答案。
    每周固定一天的圓圈日,全然放下工作,靜坐,運動,吃清淡飲食,讀闡釋人生更高哲理的書籍,外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總而言之,這天所做的事,絕對和工作無關。圓圈日不是休假日。透過圓圈日活動,再回到工作崗位時,創意十足。倘若一個公司,一直讓經理級人物加班。很快的,這位經理的創意即被壓榨光了。那麼,這位經理將很難再引導公司在商場上角逐獲利。
    [
    佈施與行善]
    佛經中明白指示,我們一生中能有多少財富是命中註定的,而前世布施多少錢財,決定今生能有多少財富,更精準的說法是我們40歲以前財庫裡的錢是前世決定的,如果前世沒有布施,今生財庫將空空如也,就算是父母給了,就算是中了樂透,最終仍然會還回去,有人要問既然財富是命中註定的,那我們努力有什麼意義? 不要悲觀,只要現在開始「佈施」,或是「行善」,或者是「利他」, 完全可以改變今生的命運. 可以參考「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面有詳細說明.

    書裡頭提到︰「沒有一件事比服務需要幫助的人,更能鼓舞我們的心靈。欣賞此一事實,並且努力揚棄自我中心的心態,不求任何感激與回報,幫助週遭因為衰老或貧困或寂寞等等原因而需要幫助的人。根據東方的智慧,沒有一件事比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更能在隔天的工作中,賦予你更多的力量。」
    關於解決問題,作者在第十二章提到對「問題」本身的看法,他說一件事物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你自身的觀感,你心中的銘印促使你把問題視為問題看,基本上,每一個問題都能夠被轉化為一個契機。
    一個自滿、坐享成功太久、太穩定的公司或者是高級主管,特別讓人傷感、棘手。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痛苦能帶領我們去發現空性銘印的法則,不順利反而能帶領我們得到人生另一場勝利,那時一時的失意將會成為我們人生最美好的事物了。
    [
    人生的最終意義]
    最後幾章,麥可.羅區討論人生的意義。他說如果我們無法享受財富,那麼金錢本身完全喪失意義。我們也要學習強身,以及保持清晰明徹的心境。如何維持朝氣蓬勃的活力與創意,長長久久地經營事業以及事業以外的人生。
    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本書中被稱為「無常之詩」(Verse on Impermanence),同時將它銓譯為︰
    學習看清依緣而生之萬物,如同星辰,如同你眼中的困境,如同一盞油燈,一個幻象,如同露珠,或如同泡沫;如同一場夢境,或如同閃電,或如同一朵雲彩。
    心經講到「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龍樹大師也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五蘊又作「五陰」,指的是︰色、受、想、行、識。蘊者有積集的意思,五蘊有「色蘊」物質與「心蘊」精神之區別。受想行識屬於心蘊。「生命」的展現就在五蘊和合之中,五蘊一旦分離,呼吸停止即被視為死亡。
    麥可.羅區說「真正優秀的員工會不斷地驅策自我,直到他們的身心受到傷害為止,而經理人必須具備極大的智慧以及自我控制,才能夠知道何時應該強迫員工停下腳步,即使公司的營運因此受到影響。」
    [
    死亡冥想]
    關於追求生命的意義一事,他引用西藏寺院的一種修行法門,叫做「死亡冥想」(Death Meditation),對自己說︰「如果我今晚即將死去,我要如此度過我生命的最後一天嗎?」、「我今晚即將死去,我應如何度過餘生,才是最好的選擇?」。修持「死亡冥想」的一個立竿見影的成果是︰你將簡化你的生活,捨棄你所擁有的事物,放慢你的生活步調。這是一種獲得身心自由的開端。
    許多專家及書本教導我們如何學習過「儉約生活」,麥可.羅區在本書中要人們將過去六個月內沒有用過的東西仍掉,因為一般人都只用到約他所擁有東西的百分之廿五而已。丟棄家中不需要或不使用的物品是一個迅速省事,能夠幫助人們運用「死亡冥想」的有效方法。
    如果你今晚即將死去,你的工作仍舊是你真心想要從事的工作嗎?如果我們能用「萬物皆有盡時」的心境回顧人生,會使我們的頭腦保持清晰明徹,人生的優先順序、輕重緩急也了然於心了。我們在心理上,必須先行至我們退休的那一天,行至我們死亡的那一天,以及行至我們公司告終的那一天,然後審視回顧我們的所作所為。它值得嗎?它充實而有意義嗎?它是我們度過短暫又難得的人生的最佳方式嗎?
    [
    自他交換]
    常聽人勸講要「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原來是一種修行法門啊!作者在本書中稱為「自他交換」。實務上,他教導我們學習如何敏銳地觀察其他人的需要與喜好。「自他交換」的第一個步驟是將自我從專注於自我中抽離,開始關心他人。
    在辦公室,設法訓練自己成為察言觀色的專家,洞悉週遭人士的喜好與憎惡。然後記憶每一個親近的人的細節,必要時作筆記,或儲存到電腦也無妨。
    當我們開始練習改變你對待別人的方式後,接著學會給予週遭的人最喜愛的事物。此舉的必然結果是︰你的員工、同事將投桃報李。作者說道︰「存在於員工間的一點點善意,比你所夢想的金錢財富更具價值。」
    「自他交換」的第二個步驟是假裝把你的心放進他人的身體之中,然後打開你的眼睛,注視著自己,看看你〈他們〉想從你〈你〉身上獲得什麼?這個稱為「身體交換」。在「身體交換」的想法之下,你的部門、你的公司開始自行運轉,開始被一些真正在乎公司、在乎部門的人經營著,因為你關愛他們如同關愛自己。
    第三個步驟稱為「繩索特技」,你假裝有一條像西部牛仔的大套索,把它扔在你與員工之間的地上,環繞著你們二人,想像你們二個人合而為一。這時,你是你的員工,而他〈或她〉是你,你倆是同一個人。此刻,你進入你員工的心坎,你把自己的福利與員工的福利等同視之,如同是雙胞胎一樣。
    這樣的詮釋,讓我對「金剛經」裡一句經文豁然開朗︰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翻譯為︰我們能夠帶領每一個人進入涅盤,進入全然的快樂,但是沒有單單一個人能夠獲得全然的快樂,因為每一個人都只是我們的一部份。
    [
    創造財富的最佳方法]
    當你決定,在身體上與情感上照料他人,如同照料你自己時,你便獲得了能力。如果潛能與銘印創造了我們眼中的世界,那麼無人我之分地共享財富,便是創造財富的最佳方法。
    最後,作者用金剛經一句「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作為結論。他說明那些成功的人士之所以能夠獲致財富,僅僅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種下了致富的銘印。而這種特殊的銘印,唯有透過佈施的行為才得以種下。一個沒有人我之別〈即無分別心〉的人,才是真正惟一能夠行佈施,在心中種下銘印,於未來獲得大量財富的人。
    [
    讀後心得]
    強烈建議閱讀這本書,尤其是肩負企業管理的主管人員,看過本書後將有助於用另類的思考重新檢視過去的行為模式。
    「空的真義」是什麼?「空」不代表「了無意義」,也不是「努力不去想任何事情」,「空」是「中性」,即人事物本身並沒有好壞,或利弊,全憑我們看待那件人事物的觀點而定, 也就是我們付予那件事什麼意義,他就會呈現出什麼狀態,所以當我們討厭一個人會愈看愈討厭,因為我們付予了那個人討厭的印記。
    書中用「銘印」詮釋佛學裡「業力」,或「因果」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讓人對過去此類模糊的概念有進一步的體會。
    用「空」的思想,認同「銘印」的觀念,運用的企業管理上,其實可以幫助解決過去認為棘手的商業問題。
    對於個人可以設計一套類似「六時書」或「功過格」來檢視自己。

    對於公司設計一套人性化,能自動自發,願被樂意執行的管理系統,一定可以大幅度提昇管理績效。 
    學習如何靜坐獨處,讓思慮清明,配合「六時書」的概念,常行善、佈施,時時觀想利他,可以很快改變週遭的情境。那些討厭的人不見了,應該是原來我們「討厭他」的這個想法不見了。或者因為我們更關心地對待他,而使得他也改變對待我們的態度。
    有一定修持的人,大概都會是一個EQ管理能力超強的人。因為我們會發現「憤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它還會種下不好的「銘印」,將來有一天,會使相關情境呈現在自己面前。
    設法在生活中空出來,設計類似「圓圈日」的概念,讓自己多一些思考空間、清理一下身心、提高心性,實際體驗佈施與行善所獲致的喜悅。
    學習「自他交換」的技巧,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將心比心,無人我之分地共享財富,也會共創財富。
    金剛經言︰「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讓我們學習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討論:

  1. 妳相信財富是命中注定的嗎?

  2. 妳相信一個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 怎麼做可以改變命運?

  3. 妳覺得一個人的氣場真的可以改變嗎? 怎麼做可以改變氣場?

  4. 妳對於佛教「就算妳負債累累也要怖施」的說法有什麼看法?

  5. 妳認為怎麼做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空?

  6. 金鋼經教義中影響生意的是什麼? 請說說妳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泰友緣讀書會 的頭像
    泰友緣讀書會

    泰友緣 BookClubThai

    泰友緣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