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友緣讀書會《顧問講座》:
「牛、牛肉、牛肉麵」
「牛」是有文明以來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動物。從遠古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12,000年以前的人類原始繪畫藝術遺迹中就可以看到石洞壁畫繪有野牛、猛獁等多種動物,代表著祈禱狩獵時可以豐收。我們可以從位於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Cueva de Altamira)繪有史前人類壁畫的洞穴中看到。也就是說牛肉也是遠古人類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耕種文明出現後,牛因為力氣大,可以用來耕地。因此古埃及人有「阿匹斯」(Apis),外形為公牛,司豐饒及生產之神。古埃及人看到母牛又可以哺乳,因此又有容納、防護、滋養、溫暖人世間的象徵意義。神話中的天空女神「努特」,就以天國的母牛形象,象徵用乳汁之雨哺育大地。象徵另外一為最重要的女神就是「哈索爾」Hathor。她是愛神、富裕之神、舞蹈之神、音樂之神。在不同的傳說中,她又是太陽神「拉」的女兒,王權守護神「荷魯斯」的妻子,或者是「拉」的妻子,「荷魯斯」的母親。她的形象是奶牛、牛頭人身女子或長有牛耳的女人。可見牛在古代文明社會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以見得「牛」受崇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依賴它的奶製品和種地的功能,而受到某種保護,甚至在各種宗教中,從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到印度教,耆那教,拜火教,以及佛教都被視為神聖的動物,聽任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能隨便的宰殺。

講到古埃及的飲食習慣中,牛肉比較昂貴,大部分是供應給皇家食用,一般家庭每周最多只能吃一至兩次。但是考古學家發掘開羅吉薩金字塔工人村落中發現了大量屠宰牛、羊和豬的證據,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證據表示,建造大金字塔的工人們基於補充體力的需求,可能每天都能吃上牛肉。

吃牛肉力氣就比較大?巴比倫神話《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就有女神「伊西塔」欲與「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結婚,遭拒絕,乃遣一神牛擬觸死之,「吉爾伽美什」的好友「恩奇都」擊殺神牛以救,神怒!這樣的記載。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部份源於股古埃及,但是一般人民還是不能隨便吃牛肉。譬如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就有段故事描述饑餓的水手們把神牛宰殺吃掉,因此得罪了太陽神,太陽神則呼喚了颶風處罰他們。不過後來的歐洲吃牛肉的風氣比較普遍,譬如《唐˙吉詞德》,Don Quijote,從他的日常生活細節來看,他的收入並不豐,但是生活規律,他吃的牛肉比羊肉多,因為當時西班牙的牛肉比羊肉便宜。

印度教就更不能吃牛了!當渾沌初開,許多要生長在地上的事物都被拋進如牛乳狀的海洋之中。海洋的第一個禮物是神牛「蘇拉比」(Surabhi),祂的兒子是雪白的公牛「蘭隸」(Nandi)。蘭隸後來成為與「濕婆神」常在一起的伙伴。這個故事出於印度兩大史詩的中的《摩訶婆羅多》。佛教興起後出現觀音菩薩信仰,也因為和「濕婆神」或「大自在天」的關係,信徒們均不食牛肉。



現在回來看看中國文化怎麼看待牛。以下轉載:

在整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牛都是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而受法律保护的。早在秦朝,就有法律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马是军事物资,而牛是生产资料,在崇尚“耕战”的古代,牛马乃国之根本。汉代的《风俗通》称:“牛乃耕农之本,国家之为强弱也。”《三国志·陈矫传》记载曲阜一农民杀牛祭祖为父求平安,结果被县令判了死罪,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孝子,上表求法外赦免。《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儿媳偷偷为公公做了一 顿牛肉,而谨慎守法的傅昭却斥之:“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到了唐代《唐律疏仪》更是明确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处罚更为严格,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水浒传》是中国唯一一部正面描写造反的“盗匪”、“贼寇”的小说,所以作者描写了这些公然藐视当世法律的屠杀牛、吃牛肉的情节。在今天看来,这完全是对抗政府的意识和行为。有趣的是,曾有专家细索《水浒传》,发现一百二十回《水浒传》中光吃牛肉的记载就有134次之多,这便让人产生一种误读,仿佛宋代人们吃牛肉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有人甚至做过统计,在整部《水浒传》中,涉及屠宰、吃肉的场景多达134处,而明确指出吃的是牛肉的就达到了48处!(偶尔才吃点鱼肉。)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猪 肉只有两处提到:一次是鲁智深要郑屠户切肉,切的是猪肉,但那猪肉并没有被吃掉,而是用来打郑屠户的,所以故意一再刁难对方;另一次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 后,想到“每日吃他们酒食多矣,洒家今日也安排些还席”,就“杀翻一口猪,一腔羊”,但也不是说要吃猪肉,而是对付众泼皮。

但同时代的明朝、清朝的其他古典小说、通俗演义或话本中,明确指出吃的只是牛肉的就很少。比如,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这可是与《水浒传》渊源很深的一部小说;其题材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同《水浒传》基本一致)中,只有1处提到吃的是牛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关于吃食的描写没有一处说是牛肉。至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里,则是什么肉都有了。

原来,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天下、建立的王朝,洪武皇帝是贫苦百姓出身,知道耕牛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所以在明朝的法律里,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其实,自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强调保护耕牛,宋朝的法律就明确严禁杀牛。)《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于元末明初,对元朝统治者颇有不满,他在小说里这么写,就是想要烘托和渲染出梁山好汉们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和气概。再说,吃牛肉比吃猪肉,看起来似乎也显得更豪爽、气派。且吃牛肉还让人觉得健壮如牛、风风火火;而吃猪肉则让人觉得蠢笨如猪、肥胖臃肿。

然而法律虽然禁止,并不意味着非法经营者没有偷偷卖肉,好食者没有悄悄一饱口福。据记载,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一牛之价不过五 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值需百钱”。一头牛可得牛肉200斤到300斤,每斤值100文钱,整头牛的肉可卖近25000文,而一头活牛才值 5000文到7000文钱,也就是说一头牛的价格只占牛肉价格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如此呢?就是因为法律的重罚让卖牛肉者成为高风险职业的同时也成为高利润职业。

早在唐代的《酉阳杂俎》就指出当时的“地下”宰牛业往往因为“利入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而在商品经济更为发达的宋代,近4倍的利润让一 些黑店的经营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追逐丰厚的利润。疯狂的利润产生“疯狂的牛肉”,于是在偏远的井阳冈,武松便能吃得牛肉;孙二娘、顾大嫂经营的黑店自然不缺牛肉;天高皇帝远的梁山诸英雄们更是大块吃肉、大碗吃酒。

据记载,杜甫只活了58岁,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身心不健。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杜甫并非落水致死,也非遇害而亡,而是食物中毒而卒。公元770年,杜甫去山东莱阳,聂知县热情款待,赠送两大盆美味牛肉供他佐酒作诗。第一天没吃完,次日有些变质,但杜甫舍不得丢掉,在舟中仍作酒肴,吃后吐泻不止,因食物中毒而丧生。

小松左京
生於1931年,京都大學意大利文學系畢業,曾任雜誌記者,在1961年憑「為大地帶來和平」奪日本科幻小說賞,1973年推出他的代表作「日本沉沒」,不但嬴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此書銷量更突破四百萬本。「牛頭」]他其中一篇短篇小說。「牛頭」的原來日語名稱是。「牛之首USHI NO KUBI」。

筒井康隆Tsutsui Yasutaka生於1934年,在同志大學文學部畢業,曾出版過科幻同人誌,後來獲一代推理大師江戶川亂步認用而全力從事創作,著作有「美國的炸彈」,[最後之傳令]等,近年也參與藝能界演出,拍過[雙生兒]等電影及[新聞女郎]等日劇。筒井康隆(1934年9月24日-)是日本的小說家、科幻作家和演員。Horipro所屬。出生於大阪府大阪市。血型B型。早期以科幻、推理小說聞名,作品多帶有無厘頭的諷喻成分。曾經多次榮獲星雲獎與紫綬勳章。與小松左京、星新一並稱「SF御三家」。日本名作家筒井康隆過去也曾在自己的專欄中提及「牛頭」,說「牛頭」可怕到了極點,許多知道故事內容的人已受不了箇中的恐怖情節而嚇死了,聽過這故事而仍然健在的人已愈來愈小。由此看來,傳聞中最恐佈的故事確存在,可是的開始擔心,「牛頭」如果真的如傳聞中那麼恐佈,我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來呢?

傳聞在明治初年,日本政府進行大型檢地「農地」產量統計和人口調查,官員在東北地區某荒廢村莊內發現一些牛頭骨和人骨埋藏在地下,大惑不解,起初以為是甚麼祭典祀儀式,為了解真相,於是展開徹查。得出的結論是,當地發生過嚴重飢荒,可以吃的飛禽走獸已給村民吃光了。一天,有個頭顱大得像牛頭的畸形人迷路走入村內,村民明知他是人類,但為了裹腹,胡謅是隻牛,把那人活生生打死並宰來吃。自己吃上癮,把村內強抓人出來。將牛頭綁在他頭上,訛稱是隻牛便宰來充飢,藉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來減低吃人的罪惡感。村民不想讓這不光彩的事流傳開去,就大加渲染,說任何人聽了「牛頭」都會發生不幸事!
「牛肉麵的幸福滋味」作者:楊寒


ISBN:9789866234613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
出版日期:2013/08/31

<內容簡介>
下雨的夜裡,總有一個地方能夠溫暖我們……胃暖了,心暖了;從味道中尋回那些曾經遺忘的溫暖。「有」,代表「有麵」、「有美味」、「有客人」、「有歡笑」、「有幸福」。一間小巷子內的牛肉麵館,一位不希望生意太好的老闆,或許,每一道料理的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故事吧……日常的生活,卻是一段段難忘的故事。家庭料理有著家族的記憶,而餐館的料理呢?它蘊含的或許就是社會百態濃縮後的味道吧。本書透過一個平凡的牛肉麵館,藉由一道道菜色,映照出樸實無華的生活片段,感動每一個生活著的人們。

★目錄:

序 每一道料理都有故事

篇一 夜雨中的牛肉湯麵
篇二 父親的原汁牛肉麵
篇三 紅燒牛雜疙瘩
篇四 番茄牛肉麵
篇五 清蒸牛腩烏龍麵
篇六 泡菜牛肉麵
篇七 牛肉鍋燒麵
篇八 沙茶牛肉乾拌麵
篇九 九層塔提味清燉牛肉麵線
篇十 丁骨牛小排麵
篇十一 牛肉炒麵
篇十二 香鬆海苔牛肉拌烏龍麵
篇十三 咖哩牛肉麵
篇十四 枸杞提味原汁牛肉麵

<作者簡介>

楊寒

本名劉益州。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靜宜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創世紀五十年詩創作獎等獎項。曾出版多部詩集、散文及各類小說,近作包括 《學歷遊戲:學校沒有教的事》、《教育現場:做學生的朋友》、《深夜的美式餐廳:少女小蜜的奇幻約會》、《教室外的國文課:給學生的六十封信》、《把拔的 廚房食譜》、《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不存在的西班牙哲學家ABEJUNDIO的愛情語錄》等。

★內文試閱:.序

每一道料理都有故事

如果是家裡母親煮的食物或者是自己下廚煮的咖哩或義大利麵,我們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夠想像出母親在廚房裡的身影或母親習慣煮的幾道菜,烹飪的過程,食材受熱發出的聲音和氣味,或者我們用餐的心情。即使在外面用餐的時候,也會有那種學生時代經常買便當的地方,和朋友打球後一起吃冰的店,或者和情人在重大節日時才會去的餐廳。我們的生活原本就是由很多的小故事串連起來:和別人相遇並且說話、共同做某些事、看某些風景或者一起用餐。而我們用餐的時候,故事也正在持續發生的噢。我們可以將母親或自己下廚的事情,用口述或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那是情感和記憶的寶貴經驗;但我想像著,其實在外面的餐廳裡,每一道料理也應該同樣有深刻的故事吧。

每一道料理不僅單純代表幾十元到上千元的價值,它可能有著餐廳老闆或廚師的生命經驗、情感或者故事。為什麼便當店老闆會經營這家便當店呢?又為何恰好將便當店開在這裡?為什麼在夜市裡賣牛排和海鮮小火鍋呢?

作為一個單純外食的消費者,也許只要食物好吃就行了;不過如果能夠知道每一道料理背後的故事,說不定食物吃起來的味道就更豐富美味了。於是我寫下《牛肉麵的幸福滋味》這樣一本書,設想了一個經營牛肉麵店的男人,他的生命故事,以及每一道店內料理的故事。希望這樣的短篇故事集,能讓我們發現生命當中每一道料理或每一個片刻的幸福味道。2013/7/8 PM07:01 清水。
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友緣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