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乖 』;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侯文詠

                                          2014.11.11

作者簡介: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

對小時候的侯文詠來說,寫作是多愁善感和天才的爆發點,於是平靜的校園被寫成侏羅紀公園好像很自然!在他心中,想像一個看不到的世界,似乎是那麼天經地義的事。
當上醫師的侯文詠,在一次次與死神打照面的經驗裡,看盡了赤裸裸的真實人生。寫作,成了製造快樂的魔法,帶給他一種安心的錯覺。
成為暢銷作家的侯文詠,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在追求著名利、征服、勝利等欲望;得到這一切所謂的成功以後,卻沒能擁有幸福快樂。寫作,彷彿只是讓他人辨識自己的通關密碼。現在,侯文詠終於明白精采的生命不一定要找出答案,熱情與想望才讓人有能力去愛、去享受!而寫作,正是他最平和而溫柔的願望。(轉載自侯文詠官網)

 

本書簡介: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要求做乖寶寶、乖學生,最好大家都一輩子照著主流價值觀活到老、乖到老!那麼,為什麼現在卻反過來要「不乖」?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繼續乖下去,但有太多疑問在等待我們去挖掘,有太多挑戰在考驗我們的應變力,有太多刺激在拓展我們的視野,而「乖」可能會讓你無法適應波動激烈的時代,「乖」可能逼你在遭遇挫折時選擇放棄……這樣的乖,怎麼會有進步的空間?……在一個今日的標準答案很快就會被明日取代的巨變時代中,如何突破那些別人給的標準答案,進而培養出適應變動的競爭力,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開創出自己想望的人生!(節錄本書末頁簡介)全書共有八個章節。

不乖》P11: 『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乖」是指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這樣的安全嗎? 書中的例子: 雁鵝和亞里斯多德的例子,說明「乖」是會限制人類思想和社會進步的文明,則「不乖」帶來是改革與創新。作者將「不對的事情」和「不乖」,說明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乖」與「不乖」就好比向左走或者向右走,無論往哪方面走,必定會錯失另外一方優美的風景。他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看待的人、時、地不同。「不乖」是一種反對「不加思考就聽話、順從」的態度,最重要的則是在「不乖」過程中有沒有加入思考,覺得前人的智慧、價值觀是錯的會將它推翻,並找出正確的選擇加入思考,就成了自己的經驗。

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p.014)
如果真的一定得有犯錯的經驗,當然是越年輕代價越小啊。(p.022~023)

《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P42: 多數家長對於這問題,都會要求小孩把時間花在對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對小孩喜歡的、課業外的事物諸多限制。 絕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小孩課業表現不好是因為不夠認真,還常告誡孩子「理想」無法填飽肚皮,更引用格言來佐證論點;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勤能補拙」、「把吃苦當吃補」…。事實上,學習效果不好有兩種原因:一、小孩被放錯了地方,就像要求一個文學天才去讀數理,不管他付出再多的努力也達不到標準與期盼,反而阻擋了他原有特質的發展機會。二、沒有興趣,若我們對一件事物沒有興趣的話,縱使付出再多的也只是囫圇吞棗索然無味,而且更容易被過程中的挫折擊倒。這就是一種態度問題:一個人是以認真的態度處理一件事時,時間一拖長了,則容易對這件事感到厭煩,甚至遇到瓶頸時容易放棄;但迷戀的人,只是因為喜歡這件事而可以輕鬆的做下去。

熱情才會化為能力,而能力才是決定競爭力真正的指標。(p.050)
「熱情」、「喜歡」之後一定會跟隨著「認真」,但「認真」之後不一定會有「熱情」相隨。(P51)

 

《成功哪有失敗好》P70: 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當你朝著「成功」前進時,當中會失去的東西是數以萬計,是你不知道到底錯過了什麼。例如:一個人努力在跑生意時,失去的是與家人陪伴的時間,然而失敗的遺憾只是錯過了成功。但是真正刺激、提升我們的,卻是『失敗』,因為失敗,印證了生活中的真理,也累積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面對失敗的同時,更可提升正面的思考,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所以換個角度看待失敗,我們能從失敗學習到的事情真的比成功多出太多了。成功不一定是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徑,如果從中找到了正確的生命態度,失敗將會為我們的人生創造更新的契機。

失敗成了轉變我的人生最重要的恩人、導師。(p.085)

《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啊》P96: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獨立』,不只是不受他人影響,還得是『不受到自己內在情緒、偏見影響』的理性態度。當一個人會獨立思考時,就會開始想問題,「問題」的層次,也決定思考的「深度」,同時,很可能也決定人生的方向。

黑格爾提出的「辨證法則」在於,它讓我們過去相信不渝的「對」、「錯」、「是」、「非」,不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我們碰觸到的現實,不斷地思辯、不斷地變動得一個開放性過程。(P. 123)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P130:要做好一件事的好方法是”全面的構想規劃”,『有了”構想規劃”,自己對於時間、資源可以有更完整的掌握。別人也因為清楚你的構想規畫,因此可以適度地加入必要資源和意見。』但是常聽到有人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事情總是未必符合預期,窒礙不前時就該審視一下,是否已和”初衷”漸行漸遠了?『初衷』就像整件事情的『羅盤』,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覺察;有了行動力和正確的羅盤才能達成原有的目標。

『回到初衷』是檢驗我們的行動最值得信賴的標準,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後的一到底線。(P.154)

 

《別讓快樂輸在起跑線上》P158:在現今追求物質文明的社會中,我們是否真的將物質看得太過重要,什麼都要與人競爭,當得到了卻又不知道滿足,眼光又放到另外一件事物上,總是”吃碗內看碗外”,而漸漸忘記當初追求這些物質原本的”初衷”──幸福與快樂。快樂可以唾手可得,但也很難追尋的,當考試得到好成績,和朋友一起出遊玩樂、吃到好吃的東西…都會令我們感到快樂,但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不在乎外在擁有什麼,是在於他的心理狀態總是樂觀、積極的。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釋放出的都是正向的能量,還能夠影響到周遭的人、事、物,透過這樣正向傳遞、分享的過程,讓自己及周遭的人獲得更多、擁有更多。

因為快樂不但不會因為自己佔有別人就會失去,反而是因為分享,別人和自己都擁有更多的事情。(p.175)


《從眼界到視野》P184:「視野」是眼界(眼)+經歷+資歷(手腳)+想像力(心),然而想像力(是在相同的『眼界』下,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可能。) 決定了視野。那要怎麼發掘其他人沒發現的事呢?其實就是要跳脫「理所當然」,而跳脫「理所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對世界多方面的探索與理解。


《人文是為了追求連結》P212: 「人文」的定義:舉凡閱讀書籍、音樂、戲劇、電影欣賞等,就是藉由別人的思考所產生的一種知識與文化。因「人文」的吸收而使得自己的所感受及想法,就是「感動」,也就是「連結」。承襲了多少歷史的教訓、前人的經驗、汗水的累積……這「連結」充實了我們,也使得生命更真實、巨大。

問題討論
1. 如果我們的一生都一直很乖,順從於父母老師的期望,我們是否會錯失些什麼?當侯文詠先生告訴我們:「如果他一直乖乖地當醫生,就不會有作家侯文詠」時,他的生命轉折中,他有付出代價?

2.你曾有過做一件事情而忘了時間嗎? 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3.你會常常被他人所影響嗎? 為什麼?

4.該如何做到"實踐的第一步”?而不是光說不做。

5.視野狹隘的人只會看到自己所有的一切,如井底之蛙;你是否有如此的經驗,驚覺自己就是那之中的"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泰友緣讀書會 的頭像
    泰友緣讀書會

    泰友緣 BookClubThai

    泰友緣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